雜誌
e-FreShMAn
UPCOMING / 合於無形--梅湘與陳其鋼

 

合於無形

   梅湘與陳其鋼

 

文:朱振威

 

香港電台第四台為法國五月藝術節呈獻一場以梅湘(Olivier Messiaen)及陳其鋼兩師徒作品專場音樂會《合於無形--梅湘與陳其鋼》,這場音樂會證明了不少資深古典音樂樂迷也敬而遠之的現代音樂(contemporary music),只要選曲得宜、編排到位、演奏出色,一樣能夠引入入勝。

 

生於1908年的法國作曲大師梅湘桃李滿門,Iannis Xenakis、Alexander Goehr、Pierre Boulez、Karlheinz Stockhausen及György Kurtág等戰後成名的現代音樂巨匠都是其得意門生。1984年,快要76歲的梅湘早已從教學工作退下火線,然而出於愛才,他破例將來自中國的33歲年青作曲家陳其鋼收為入室弟子,經歷了4年的學習與共同生活。梅湘於1992年逝世,同年陳其鋼成為法國公民,今天成就已譽滿天下。

 

 

《合於無形》音樂會由作曲家出身的第四台監製凌崎偵策劃,兼備創作人與廣播製作人雙重身份,讓她設計的這場音樂會得以成為兩位當代作曲家與聽眾溝通的橋樑。步入一號錄播室,刻意的長方形空間與打斜排放的觀眾席和鋼琴,加上冷峻的極簡燈光,已經營造出不一樣的氣氛。

 

音樂會現場演繹三首梅湘作品與一首陳其鋼作品,但還有以陳其鋼管弦樂作品《五行》的取樣拼貼加上環繞聲處理的三段聲景效果,成為音樂會序奏與其後的間奏。序奏既終,鋼琴家張緯晴以厚重的琴音在一片寂靜裡開始了梅湘《四首節奏練習曲》(1949-50)。張緯晴跡近粗野的琴音充滿爆發力,精準的演奏亦將樂曲中對節奏的實驗以至把玩奏出強勁動感。梅湘以數學為基礎設計而成的音樂,在張緯晴的演繹下綻放暗藏的激情。

 

 

葉葆菁出場與張緯晴合作梅湘《三首歌曲》,這是22歲的梅湘在1930年創作,以紀念3年前過世的詩人母親Cécile Sauvage而寫,首尾兩首歌〈為甚麼〉與〈失去的待嫁女〉由梅湘親自作詞,而第二首〈微笑〉則是母親的詩作。尚未投身激進音樂實驗的梅湘,在這部作品中隱隱透露出德布西的影響。張緯晴清脆通透的琴音處理與葉葆菁黝暗的音色相映成趣,襯托出歌者注入作品的淡淡哀愁。

 

當《三首歌曲》是為了亡母而寫,《主題與變奏》(1932)則是青年梅湘獻給新婚妻子、小提琴家Claire Delbos而寫的結婚禮物。小提琴家張文蕊與鋼琴家張郁苓合作演出,從主題開始將情緒一步步的推進,最後的爆發將梅湘激情一面表達得淋漓盡致。張文蕊的演奏充滿歌唱性,高把位的段落仍然保持圓潤的音色,令人難忘。

 

 

再沒有聲景效果,全場燈光轉暗,鄧宛霞慢慢步向唯一射燈之下唱起京劇《霸王別姬》的引子,將時空從遙遠的法國跳返中國,由張郁苓開始演奏陳其鋼於2000年為梅湘國際鋼琴大賽創作的指定曲目《京劇瞬間》。作品靈感來自他為舞劇《大紅燈籠高高掛》而寫的一段京劇行弦--那是京劇裡一種充滿彈性的伴奏種類。張郁苓的演繹以相對輕盈的音色強調音樂中的玩味。儘管陳其鋼曾經提過梅湘的鼓勵令他找回自己,也發現中國傳統音樂的豐富多彩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,《京劇瞬間》當中模仿傳統京劇將同一平均節奏樂句反覆演奏的設計,卻微妙地呼應了典型梅湘式節奏實驗,在張郁苓的鋼琴演奏下,來自兩個國度卻惺惺相惜的兩代作曲家,在此合於無形。最後鄧宛霞演唱另一段《霸王別姬》唱段,為這次平行時空之旅畫上句號。